午托晚托据悉,一般的人都有经验:几个人凑在一起,可以就一个话题或多个话题,聊上一个通宵。这种现象也不局限于大人,就连小孩,一到下课,便能几个围坐一处,你一言,我一语,兴致勃勃。同样是这群孩子,一回到课堂,为什么会少语,甚至闭口不语呢?这样的现象也许曾是不少老师所苦恼的,忿忿然地批评学生的不合作。可有多少教师自问过:我的存在,我所创设的这个课堂氛围,对于学生的思维、表达,是起了推动,还是限制的作用呢?我们又该向“聊天”学习些什么呢?

这样的发现让我深思。罗杰斯在《教育心理学》中说道: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与心理的自由。这句话给我的感触很大:一个人只有在心理上完全感到安全、完全自由时,他才可能进行创造性思维。在近几年来的教育改革中,我们越来越重视这一点,真切地认识到学生应该是这每一节课的主人。也只有强调、重视这一理念,才能真正地实现上面谈到的心理的安全和自由,促进儿童创新思维的积极发展。

这样的氛围阅读教学需要,作文教学同样不可缺或。因为儿童习作的过程,恰是经过一番调查构思后,把生活经历转化为书面或口头语言的能动积极的创造活动。在进行“生活作文”之研究的过程中,我们努力审视以往作文教学:教师的专制和权威,过于求严;强求一律,过于求同,致使小学生的作文教学走入了误区。克林伯格认为: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志。我们的教师应作为“平等中的首席”,与学生进行交往活动,在互动中引导学生实现多种视角的沟通、汇聚、融合。 因此,我们努力在“课堂”这一环节上作了一些探索,并给它取名为“聊天式作文教学”。

如果我们一进课堂,首先摆出了这样的一句话:“同学们,今天,我们要写一篇作文,题目是……”我可以断定,绝大多数学生的第一反应,是“又要写作文了!”请不要小看这样的反应,如果有了这样的“疲惫”情绪挡道,那么,接下去的教学,其作用肯定会大打折扣。北师大教授刘锡庆指出:作文教学的目的何在?在于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,把作文主体潜在的想象力、创造力和表现力——即鲜活的强悍的“生命力”都尽情地释放出来。我们注重释放的结果,但我们更应该重视释放的过程。所以,让我们暂且将自己准备充分的教学目标慢点抛出,放一放,先跟学生聊上一刻钟,半小时,会怎样呢?如果能点亮学生内心想象的火花,能打开学生回忆的闸门,能启动学生思考的钥匙,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,并产生新的视界。那么,我们是否同样能达到原先的目的,并且是学生能动地达到呢?甚至是远远超过原有目标。因此,在实践过程中,我们深刻地感觉到每一次的“聊天”都是弥足珍贵的。我们也并不追求每一次聊天都能有一篇美文的出现。一日日的积累,总有厚积薄发的时候。

这里,我想结合一个教例:作文指导课《农贸市场》来展示“聊天式作文教学”的一般模式。

一、创设聊天的情境

先期布置实践活动——去市场买菜,当一回家。

一开始上课,教师先入导情:“同学们,礼拜天,都上菜市场了吧?老师也去了,还碰上了几位。说实在的,我也好久没去菜场了。你们呢?可能有的是第一次去吧?怎么样,有什么感受,我们交流交流吧?”

这样的开头使我想起了希腊的大学问家、大教育家苏格拉底。他对弟子的教授总是因地制宜,在田头、街道,在弟子们先行体验之后,与他们进行谈话,启发深思,有所领悟。这种闪耀着民主作风的对话精神,值得我们借鉴。在“聊天式作文教学”中,这样的开头,是教师努力地创设情境,将学生从课堂拉到一个广阔的空间,建立一种类似与大树下、亭子里的环境中,可坐,可立;可小声说,可大声谈,还可抢着说,及时补,雄心辩,与同学、老师进行一番见闻、心情、体验、观点等等的交流。

二、师生互动,交流讨论

这样的开头势不可挡。在接下去的聊天中,学生谈到了:市场的商品是多么的丰富、惹眼。有的说“家禽类”,有的说“水产类”、有的说“豆制品类”;市场上的生意人如何各显神通的:各个商贩是怎样进行自己的推销术的,卖肉的如何“刨丁解牛”,还有那卖冬笋的如何边卖边砍,忙得不亦乐乎;市场的交易繁忙,买卖两旺:双方如何进行一番讨价还价的,自己如何严谨“审查”,还有增长了不少挑选菜蔬的经验。在整个聊天过程中,笑声不断,有的同学说得精彩,还非得找个对手现场表演一番,赢得了大家的掌声。教师也乐在其中,顺势地在黑板上记录些提纲性的、线索性的词语。

以上这部分,是“聊天式作文教学”的主题部分。应该这样讲,是学生主体得到充分展示的时刻。因为首先在这个过程中,最能激发儿童的创作激情,乐此不疲,积极地将自己的所经历的感兴趣的生活细节,阅读的收获,思考的心得,主动地自由地表达,喜悦地表达,创造性表达。就是在这样的一种自由、喜悦中,也是最能流露出天真、率直、可爱的儿童世界,其喜、怒、哀、乐的表现,是真实、鲜明的,而这,正是我们小学作文教学中所追求的。其次,这也是将学生带入一个良性的可发展趋势中去。学生由单向个体上午思索扩大为不同的双向组合,多边组合,在动态中进行训练,在不断的言语信息传递中,增强语言表达能力,提高思维的敏捷性、条理性、深刻性和独创性。在交际中,一方的语言行为直接影响着另一方的语言行为,他们往往为了达到理想交流的目标,密切地注意对方的言行,作出准确的分析、判断和补充,然后进行表述。就是在这样的“你来我往”中,学生逐渐掌握口语交际的基本方向和技巧,提高应变能力。这些过程的经历,为下一步独立思考习作奠定了较好的基础。

    三、巧妙过渡,引入深思

    经历了“聊天式作文教学”的主体部分,教师不要急于转入书面作文这一环节,而应努力地多样化地设计一些过渡——一解学生此刻迫切需要倾吐的过渡。使学生尽可能在“无痕”的状态下,自然地步入“动笔”的阶段。

还是回到课例。

教师过渡:“说了这么多有趣的细节,其实,大家对农贸市场的整体的印象肯定会有所不同,能说说吗?”

同学们又开始了交流:

    单说市场——“市场繁荣”、“买卖文明”、“商品丰富”、“购销两旺”

    如果我们将重点落在“当家”,那么其感受则更多了:“第一次体味”、“选菜的经验”、“讨价还价的技巧”、“菜蔬的知识收获”、“实践出真知”。

    可见,每个人心目中的感受侧重不同,这些主题便体现了同学对事物独特的看法,细微的差别。

    教师:“我呀,特别想看看同一题材下,大家怎样来选择需要的素材来表现这一个个不同的侧重点。咱们先写下来,下节课,再接着聊。”

     “聊天式作文教学”的收尾作用也不可小瞧:既要有所归,又要有所不归,教师对“度”的把握很重要。做得好,是在前一过程之上,使学生的思维往更广,更深处发展,步入理性思考的阶段,甚至触及新的思维点。要是收得过笼,可能使学生的思维发散点又归一到教师所思的狭小空间里,学生的文章产生雷同的现象,而且,在具体的操作中,“过渡”的方式也要尽可能地要防止“重复使用过多”,以使学生在以后的作文教学中先入为主,产生厌烦心理。


台湾安亲班报名